被称为“神镌”的青田石雕泰斗,原来是最爱惜石头,最不舍得动刀子的匠人。
倪东方: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。在石海艺苑中已刀耕60余个岁月,善于巧妙借用石料中的固有色泽,创作艺术神品。佳作累累,誉满艺坛。
文·图/宋一洲
在青田流传着一句话:“到青田,不去山口,等于没到青田;到山口,不看惜石斋,等于没到山口。”山口是个镇,素有“石雕之乡”的美誉,是青田石雕的发祥地和全国三大软玉石之首“封门青”的原产地。集旅游、购物、欣赏、商住于一体的中国石雕城很容易找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的“惜石斋”就位于石雕城的三楼。
倪东方今年83岁高龄,但耳聪目明,步履矫健,而且还在创作较大件的作品。在与倪大师的交流中,我特别留意到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词——巧雕。
“能与好石头相遇是缘分,应该善待、爱惜每一块石头。我经常告诫自己:要惜石如金,刀下留情。要尊重每一块石料,最大限度地消除、化解其瑕疵,将精华部分充分利用起来,展示出来。”倪东方素以“巧雕”名世,尤其善于利用石头的巧色来随物赋形,其代表作品无一不是造物之鬼斧神工和匠人之巧夺天工的完美融合。
石头的美,不仅在于雕琢,更在于发现,这大概就是匠人和大师之间最本质的区别。倪东方之所以能成为巧雕大师,最本质的原因是对每一块石头都十分爱惜,不愿大刀阔斧地“摧残”,而会充分理解和分析石头所蕴含的文化信息,然后赋予它独特的意境和思想。
惜石斋收藏、陈列着众多青田石上等原石和大师数十年来创作的艺术珍品。步入惜石斋,如同进入一个石雕世界,飞禽走兽无奇不有,虫鸟果蔬栩栩如生。
一块约30余公斤的封门石,一条鲜红的血脉流过黄金和黑玉的土地,如此色艳、质纯的上乘原石是可遇不可求的。倪大师像介绍一个老朋友一样,讲述这块石头的来历。自上世纪70年代与倪大师邂逅于封门山矿洞后,这块石头就成了大师的座上宾。它曾进京参评国石,扬名京都。
倪大师的力作《鹰》,其动人之处在于喙上的色点。其点虽小,却是灵魂所在。整件作品因此一点而空灵、而飞腾。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作品,如《果蔬竞秀》、《野珍》、《杨梅》等,瓜果蔬菜各个新鲜欲滴。
此外,倪大师的另一类“抽象”作品也很可观。他善于巧用天然,并吸收西方现代派手法,三两刀便显其“神”。作品《轻舟已过万重山》,乍一看,简直看不到雕琢的痕迹,一叶扁舟,一脉江流,山似显而隐,风似有还无,整件作品似用西方抽象的方法,又似典型的中国意象山水图。点石成金,天人合一,正是大师风范。
倪大师的代表作品《花好月圆》当然不可错过。只见他用一块长30厘米、高20厘米、厚仅2厘米的封门冻,雕成从牡丹和桃花丛中冉冉升起的一轮皎皎明月。圆雕、镂雕、浮雕运用娴熟:月轮左边的常石镂成叠瓣缤纷、花满枝头的桃树;月轮右边的常石则刻成枝叶繁茂的牡丹;石料顶部两块朱色部分,恰到好处地雕成两朵富丽的红牡丹。一对“白头翁”正亲昵地和鸣在桃枝上,烘托出“花好月圆,白头偕老”的意境。
堪称完美的《花好月圆》,是如何创作的?倪大师笑笑,仿佛回忆一件前尘往事。“闭门三日不出,不断琢磨,加上雕刻大概用了一年时间。”作品问世后,不知有多少行家想以高价购取,倪大师都不心动。因为它不仅仅是“镇斋之宝”,也是青田石雕的压轴之作。
倪东方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,并得到许多名家的赞美。沈鹏先生称其为“石神”;楚图南先生赞其“镂金刻玉,艺夺天工”;范曾夸其“石中磨砺,万象森罗”;姜东舒先生则状其“为百虫写照,代百鸟传神”。上百幅名家手迹均言出由衷,更增添了惜石斋的文化含金量。
惜石斋建成20多年来,接待参观的中外客人达10多万人次。它将青田石雕文化的美和魅力鲜活地植入观赏者的心田。许多人是在参观“惜石斋”之后才真正认识到青田石雕文化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,才为这一艺术所震撼,所迷恋,而这正是倪东方所希望的。
倪东方一生心血的结晶,500多件作品,每一件都渗透着非凡超群的创作理念,它们陈列在一个空间内,冠以“惜石”之名,不能不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提炼。这里珍藏着的是大师对艺术和美的诠释,是青田石雕艺术发展的立体教科书,从某种意义来说,“惜石斋”是青田石雕扬名中外的缪斯圣殿。
惜石斋外,巍巍封门山白云缭绕,这里是诞生灯光冻、封门青的地方,也是爱石、惜石的倪大师魂梦潆洄的圣地。拜访归来,匆匆成此四句以记其游:“雨中瓯江行色匆,群峰起伏云烟笼。青田因石名天下,爽细最堪刀笔从。”
花好月圆
垂涎
双松并茂
霜叶红于二月花
清香
秋
-
共有0条评论
